作品瀏覽
客家飲食文化:吃粢粑

米,環繞在台灣人的日常飲食中,也繫在各種生命禮俗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台灣的客家族群裡,有種米食「粢粑」常伴隨著禮俗場合出現,它是客家人每逢婚喪喜慶、祈福還神時讓賓客或參與者可以共享的食物,帶有歡迎賓客、吃平安的意義。

粢粑由糯米製成,好吃的關鍵在於需使用糯米磨漿,而非糯米粉加水,才能有米香軟彈口感。將糯米浸泡4小時以上,使其吸飽水分軟化後磨成米漿,壓乾後將糯米糰切成小塊放入滾燙熱水煮熟,加些許食用油攪拌均勻即形成粢粑。食用方式為粢粑分成小團放入裝有新鮮花生粉及白糖的盤內,用筷子以交叉方式剪開至適中大小即可。台灣許多族群都有糯米糰,它們和粢粑的區別在於製程的不同,粢粑是用糯米漿,其他族群則是用蒸熟的糯米飯捶打,各有其獨特風味。

粢粑滋味甜潤,它所勾勒出的人際互動關係更耐人尋味。吃粢粑像是活動的「前奏」,通常被擺放在會場的入口處,工作人員負責將粢粑分團,讓人們圍在桌旁取食。粢粑扮演著「黏著劑」的角色,將人們聚集於該場域中,藉著共食而不致生疏尷尬;粢粑所形成的共食圈是大眾化,人們分享同一盤食物,在每個入口的粢粑之間傳遞交換彼此的信任感。

粢粑亦可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在南庄鄉東河村裡粢粑展現了族群互動,我曾在當地參加過一位賽夏族朋友的婚禮,在宴客會場的一角擺放了粢粑,當客家人與賽夏人共食同一盤粢粑,代表著對彼此文化的接納與認同。在花蓮縣的鳳林鄉,粢粑為早期從台灣西部移居到東部開墾的客家人所帶入,食物記憶刻印在人們心中,喚出深層的家鄉意象。

有機會到客家庄時,一定要去市場買盒粢粑來大啖一番,享受香甜之餘,也感受它豐富的文化意涵。

去哪兒吃推薦
地區 苗栗縣
地點 客家庄內的宴會活動
特色 糯米磨漿製成,口感柔軟,米香飽滿,沾上新鮮花生糖粉,滋味甜潤。
品項 粢粑
其他

使用磨米機,將浸泡軟化的糯米磨成米漿,製造出的粢粑帶有豐厚米香,這是糯米粉所無法比擬的!



粢粑通常放在會場的入口處或收禮區旁,讓賓客自由取用,人們圍食時無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會聊上幾句,形成獨特的人際互動現象。



通常由一位工作人員從大團粢粑中掐下成為一個個的小團,放入鋪滿花生糖粉的盤中,人們圍在桌旁取來一個小團、以筷子交叉剪成容易入口之形狀以方便食用。



溫熱的粢粑柔軟香甜,好吃極了!工作人員不斷添入粢粑及花生糖粉,人們取用的每一個粢粑都混合著新粉與舊粉。透過「粉」成為媒介,在每個入口的粢粑之間交換人與人的信任感,



早期從台灣西部移居東部的客家人也把家鄉食用粢粑的文化帶入,並衍生出新樣貌;在花蓮縣鳳林鄉的粢粑,衍生出將粢粑做成小包裝,當作宴會的伴手禮,讓賓客帶回家中食用。



投票給我 下一則作品 回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