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面線糊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較為靠譜些,就是和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來江南微服私訪,來到了泉州的一個叫做羅甲村的小地方。那時候當地正在鬧饑荒,村民們拿不出食物來招待乾隆皇帝吃飯,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如果餵不飽乾隆皇帝,全村人怕不是要人頭落地。
乾隆皇帝在羅甲村的一戶秀才家裡落腳了,秀才的老婆是很聰明的一個人。她找到一些吃剩下的豬骨頭和魚骨頭洗乾淨下鍋熬湯,又跑到房子裡弄了把線面碎和一些地瓜粉一起下鍋混煮,就這樣煮出了一鍋麵線糊。乾隆皇帝吃過後只覺味道鮮美,此道用何物所做,秀才老婆也膽子非常大,她告訴乾隆這是用上等線面和上等地瓜粉一起煮成的。乾隆聽後龍顏大悅,重賞了秀才一家,而面線糊就在民間傳開了。
心得:
在地的好味道,古早味聯繫著旅外人對故鄉的情感。簡單的麵線糊,是外地沒有的單純,大骨湯熬煮的白麵線加上一點滷肉燥或滷蛋白,造就了單純卻濃郁的鄉愁~ 更渴望的是糯米蒸熟後淋上肉燥或蛋白,肉汁與蛋香交織出遊子返鄉的牽盼。
中午排隊的人潮絡繹不絕,想要吃碗熱騰騰的麵線糊,不管內用還是外帶,都得乖乖的排隊。
菜單就在牆壁上,直接跟老闆點就可以了,你有沒有看錯,最便宜的一碗湯就只要$10元!?
在老闆餐台後面有一桶柴魚湯,旁邊有一鍋乾淨的碗可以使用,但是我好像找不到大湯勺!?原來這邊是要直接使用鋼杯盛湯,真是太特別了。
用幾小時熬出的精華柴魚湯描繪出濃郁的鄉愁~ 只要來到這,必會來此朝聖。(而且還免費喔)!!
這個麵線糊用白麵線煮成糊,加上蛋跟滷汁,真的很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