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臺灣人口20%的客家人,向來以熱情好客聞名,粢粑就是客庄熱情招待親友的食物,值得向海外友人推薦。
粢粑,海陸客語的讀音和國語的「妻爸」相同,就是台語的「麻糬」。小時候,只要聽到長輩說要「打粢粑」(製作粢粑),就表示要大宴賓客。不論年節祭祖拜拜的流水席,或是婚慶宴客辦桌,在正式開席前,主人會先招呼賓客吃粢粑。只見一糰糰軟糯的粢粑,放在擺滿花生糖粉的托盤上,不管男女老少,都會忍不住走近桌前,拿起筷子將粢粑剪成適口大小、裹滿花生粉,吃著聊著,打發等待的時光。
粢粑是客家甜點,也是宴客的開胃菜,宴席還沒開始,賓客就吃得開懷滿足,賓主也能藉機互相寒喧,總之,多數賓客在飢腸轆轆時嚐到這種美味,特別驚艷難忘。有許多朋友,不管是客家或非客家,一接到客庄的邀宴,都忍不住要問:有沒有粢粑?甚至和主人約定:沒吃完的要打包帶回家。
粢粑的食材簡單,有糯米、花生、糖粉;製作較複雜,費時兩三天,需男女分工。婦女負責泡糯米、磨米漿、壓乾、蒸熟;壯丁則趁熱搗打米糰到軟溜,打粢粑會讓壯男在寒冷的冬天也滿身大汗。另一旁,婦女要炒花生、去皮,搗碎花生拌勻糖粉。熱呼軟Q的粢粑遇上濃香的花生糖粉,實在令人難以抗拒。
客家人擅長製作米食,簡單的食材,經過親友共同出力出汗製作成粢粑,蘊含許多濃香的待客情意。現今的粢粑,幾乎成為全臺灣的平價美食,歡迎海外友人親自到客庄體驗濃厚的人情味,或者,走一趟各地傳統市場,尋覓客家米食攤,品嚐粢粑的美味。
吃粢粑最能看出使用筷子的技巧
粢粑沾裹濃香的花生粉特別美味
桃園廖氏家族清明祭祖時準備500斤粢粑分享所有宗親
傳統市場的客家米食攤總能見到粢粑的身影
到市場買粢粑回家解饞是現代職業婦女可以輕鬆享受美食的幸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