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唧唧,驕陽似火,一杯沁涼酸甜的愛玉,在現今追求健康養生的時代,成為最適合拯救暑熱的甜品,因為它熱量相當低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解決了人們想要同時享受甜點又不想發胖的煩惱。然而,愛玉為何又被稱作「愛玉」?
至今已有兩百年的愛玉歷史,此由來要從一位道光年間的同安人說起,他經商往來嘉義路過大埔附近的山溪,因天熱難耐,撈起一把溪水解渴,正好飲下愛玉樹果子掉落在溪水結成的愛玉,而後他發現此糊狀的液體是從愛玉果子順流而出的,拾起愛玉子返家,並將愛玉拿給女兒叫賣,因女兒的名字為「愛玉」,久而久之就成了眾人口中「愛玉」。
愛玉是一種桑科、榕屬的藤本植物,與另一種植物「薜荔」相當相似,它和愛玉同屬桑科植物,果實的形狀、顏色的相似,導致人們經常錯認將兩者劃上等號。但實際上,薜荔的隱花果較圓且小,而愛玉的隱花果則顯得橢圓且略大一些。且《本草綱目》記載,其味道、功效和愛玉相差甚遠,凝膠性也並不如愛玉子強。
而許多人並不知曉,愛玉是臺灣獨有的山地植物,全世界只有臺灣有,其中原因為愛玉果子並沒有外顯的花與果實,需要透過「愛玉小蜂」擔任送子鳥一職,來替公母異株的果實穿梭授粉。秋季為愛玉雄果的發育萌芽期,隱花果尾端會迸裂,散發香氣吸引愛玉小蜂進入癭花產卵、孵化及提供生長的養分,並與尚未破癭的雌性小蜂交配,在夏季六月左右飛出成熟的雄果進行下一次的授粉或生產。
一杯穿梭古今的沁涼,是臺灣人的獨特記憶。
愛玉凍中添放檸檬片,是普遍的吃法,美味又爽口。
分辨真假愛玉方法之一。微光透出清晰可見的質粒,稱作「花被」。
愛玉葉。形大且葉尖較尖銳,薜荔則是相反,形小且葉尖較鈍。
果膠類愛玉需選擇含有鈣離子的礦泉水,才能使愛玉凝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