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想介紹給外國人的美食是滷肉飯,因為它極具臺灣特色,價格親民又美味,而且廣為民眾所知。
雖然沒有實際的文獻紀載,但醬油滷食物是華人很早就有的烹調方式。滷肉飯據說是早期臺灣的庶民美食,是早年台灣農業社會所傳承下來。人們利用廟會慶典好不容易留下來的豬肉,或是向肉販索取一些肉末、豬皮、肥油,切碎後用醬油滷成一鍋,進而衍生出來這道美食。
滷肉飯在南北各有不同:在北臺灣,滷肉飯會淋上含有煮熟碎豬肉或炒香肉及醬油滷汁,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內,與炕肉飯不同,看起來像南臺灣肉燥飯;而在臺灣南部,是指有著滷汁塊狀肉的切丁滷肉飯,有些店家搭配筍乾醃蘿蔔乾,與彰化的大塊炕肉飯也不盡相同。
南臺灣的肉燥飯通常是以肥瘦一定比例的豬絞肉滷製,但北臺灣的滷肉飯通常用含有豬皮的肥肉切丁滷製,兩者的口感和口味略有不同。
在香港的臺式餐館,「滷肉飯」大多是使用滷五花肉塊,而「魯肉飯」或「肉燥飯」才大多是使用滷肉碎。中國大陸的「臺灣滷肉飯」則不作區分,使用小塊滷肉或者肉燥的都可以稱為「滷肉飯」。
我覺得滷肉飯是一個非常美妙的食物,它雖然不貴,但是它的品質卻不會因為價錢低而不好。肉燥和肉汁搭配著飯的組合很合我的胃口,提升味道的肉和肉汁,其香氣和味道令人食指大動,合適的油膩感也能讓人有飽足感。如此美味而平民,就是我推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