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牡蠣做成的蚵仔煎之外,還有用其他材料做成的蜆仔煎、蛤蜊煎 、蝦仁煎、蟹肉煎、花枝煎、蛋煎等口味。蚵嗲則是以類似材料油炸而成。
在中國閩南地區、臺灣以及東南亞的閩南人等一般將「蠔」稱為「蚵仔」,閩南地區和台灣稱之為「蚵仔煎」。
作法是先用平底鍋把油燒熱,放上牡蠣、攪拌後的雞蛋、蔬菜(如茼蒿菜、菠菜、臺灣萵菜、小白菜、空心菜、豆芽、九層塔等)後再淋上食用澱粉芡水,待牡蠣熟時盛起,淋上特製醬料後即可食用,製作方便,味道鮮美,幾乎每個台灣夜市都可以找到賣蚵仔煎的攤位。
其中食用澱粉的種類(常見的有蕃薯、馬鈴薯和樹薯)和其芡水的黏稠度,煎煮的焦度,各地各家也各有不同。尤其是醬汁的配方,從最簡單的醬油膏、番茄醬、甜辣醬以至於豆瓣醬,許多店家會混合各種醬料,成為獨門配方。
台灣著名的蚵仔煎販賣地點主要是在各大夜市。許多蚵仔煎的攤位會兼賣「蟹肉煎」、「花枝煎」、「蝦仁煎」、「蛋煎」等,顧名思義,就是以花枝、蝦、蟹等海產代替牡蠣,或是只有雞蛋、青菜和澱粉芡水的組合。
中國大陸的蚵仔煎以源自廣東潮汕地區的「蚵仔煎」最著名,其在福建閩南沿海地區也是常見的食物。在港澳地區並不是每家中式食肆都會供應蚵仔煎,而是集中在潮式菜館提供。香港的蚵仔煎除了在潮州餐館供應外,也有部分大排檔提供此菜式,香港人常把到潮州餐館吃潮州菜稱為「打冷」。
廣東地區的蚵仔煎只採用鴨蛋、食用澱粉和牡蠣煎香;香港的蚵仔煎則較注重香脆程度,除了改用雞蛋和麵粉之外,還將煮食方法改成油炸,比較近似於台灣的蚵嗲吃法。不過兩地進食蚵仔煎也時常會配上魚露,胡椒粉及豆瓣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