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盤粿是我的家鄉-雲林北港的傳統美食,對我而言也是從小吃到大的傳統早餐。粿在早期是因為台灣盛產稻米,人們除了以米為主食外,亦善於用米製作各式糕粿,每逢拜神祭祖婚喪喜慶的時候,就會用來當作供品,尤其在香火鼎盛、以媽祖廟聞名的北港更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而當時的人們也比較節儉,吃不完的粿,也會重新煎熱食用,煎盤粿就是以此延續而成。至於「煎盤粿」這三個字的由來,主要是當時在地人到店裡就會跟老闆喊一句「煎一盤粿來呷」,因此久了就變成這項早餐的食物名。
這道古早味是用台灣的在來米洗淨後磨成米漿,然後在米漿中加入太白粉及水不斷攪拌,再將米漿放入傳統竹蒸籠中以中火蒸4小時慢慢蒸熟,直到粿呈凝固狀即完成,其中時間與火候的控制都需仰賴多年經驗,才能做出透明軟嫩的米粿。然後將炊好的粿切成塊狀後,使用鐵板煎粿,煎成金黃色後和米腸、滷小腸、香腸一起放到盤子上,淋上店家獨特的滷汁與微甜的米醬,再乘上一碗免費的柴魚湯就是北港最在地的早餐組合。
煎盤粿吃起來外酥內軟,入口柔滑,每口都帶有米香,再搭配店家獨門醬汁,會讓人唰嘴的一口接一口,好吃的停不下來。這道帶有濃厚的鄉村氣息與滿滿人情味的傳統美食,是我最想推薦給外國人的台灣味。
最經典的A餐,由粿、米腸、魯腸、香腸組成的套餐,料多味美,保留最傳統的古早味濃醇香。
充滿古早味的店面,也含著濃濃的台灣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