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已過從心之年,她就跟撐起台灣半邊天的女性一樣,只要孩子有一口吃的,餓肚子都沒關係,所以她很少外食,覺得浪費錢。做為彰化女兒到台中媳婦,夫妻北漂打拼找機會,因此她的三分之二人生在三蘆(三重與蘆洲)地區度過,卻沒嘗過一次蘆洲的知名小吃切仔麵。
因為這次的台灣味徵文,我帶她到蘆洲市場內的切仔麵一條街嘗鮮,老人家對當地的佛祖廟湧蓮寺很熟,逢年過節都會來參拜,卻不知因為觀音文化節而讓蘆洲切仔麵聲名大噪的故事。「阮肖年有呷過切仔麵(Chhe̍k-á-mī),一碗2塊銀而已。」
走過半世紀,通膨讓麵食漲到40元,老店的味道一如初衷,傳了四代,燙麵的器具由早年的爪篱改為不鏽鋼,滾水中涮麵的動作沒變,壓實麵條倒扣入碗的麵勺形狀依舊讓我稱奇,彈Q的黃麵搭配韭菜與豆芽,伴著鮮甜的湯汁入口,阿母驚艷湯頭的絕妙,後來才知這是整碗麵的菁華。使用黑豬肉俗稱五花部位的整塊豬腹長時間焢煮,內行的在地人會在下午才來吃麵,全因為這鍋麵湯越焢越濃郁,湯鍋內的五花肉順勢成為白煮三層肉的食材,搭伴麵食是必嘗小菜。
切仔麵相傳起源於閩廣一帶,傳到東南亞再引進台灣,烹調的時候使用七分熟的黃麵於滾水中汆燙即可。蘆洲切仔麵發跡源於周烏豬,他是第一位在湧蓮寺擺攤賣麵的生意人,後來傳給徒弟楊萬寶,楊萬寶再傳給阿成與阿賜,如今的切仔麵老店大多是兩人的徒子徒孫。台灣的經典老味道之所以迷人,在於堅持最初的那一份口感,賣得是美食,也是歷久彌新的回憶。
切仔麵上桌還保留著麵勺倒扣的形狀是特色之一。
鯊魚醃是台灣小吃店常見的配菜。
豬腹五花部位也稱為三層肉,是麵湯甘甜的秘訣之一。
韭菜與豆芽是切仔麵最經典的搭配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