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部客家人的掃墓是看日子的,通常落在年後。這幾年,掃墓的人潮,堪比春節時還要多;祭祖總歸是能把離散在外的遊子們,聚集在一塊的。
我們家的祭祖,沒有大戶人家夥房眾多的盛況,從阿公算下來,不過四代;那還得是從阿公離世之後才算的。縱使如此,掃墓的禮節還是少不了,其中,最繁瑣的莫過於包潤餅這功夫。
潤餅皮是跟廟口菜車訂的,餡料必須前幾晚就備好,一些看著時節而漲價的蔥蒜,還得更早以前先準備起來,免得成了菜販的「盤子」。除了肉食和粄仔之外,拿到墳頭祭拜的食材都是等會會包進潤餅的材料。
祭祖結束後,豬肉、香腸、貢丸會先下鍋,放涼後切成絲狀;蔥蒜、芹菜、蘿蔔等菜類清洗後得先瀝乾水分,爾後切成碎丁狀,起鍋前盡可能壓乾油漬;家裡養蛋雞,別人家的蛋是配菜,我們家的蛋吃不怕,一斤起跳下鍋。煎至金黃酥脆是最完美的狀態,一樣切成條狀。
備料通常就花掉一個上午的時間,人手越多,代表要填飽的肚子也愈多,因此從來就沒有因為人手多,而能提前結束工作。但,雖然能合力完成備料,可包潤餅終究是個人的事──在攤開的潤餅皮上撒上糖粉,選擇自己中意的食材,仔細鋪好、排好,再撒一層糖粉,接著就各憑本事將潤餅捲起。簡單,卻也繁瑣。技術好的,能將潤餅捧在手心裡,大快朵頤;技術不好的,也不落人後,一口皮,一口配菜,就當作是吃潤餅了。
這幾年,有人從餐桌上離席了,也有新的人加入了。
然後,便又是一年的包潤餅活動。
各憑本事的潤餅,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愛留長指甲的80歲阿嬤,示範包潤餅。
青菜類清洗晾乾,備用。
整疊的潤餅皮往往壓得太密,得在開飯前先給它加工一下。
等待中,無聊到撿BB彈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