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是由豆腐發酵製作而來,是長
沙、南京和台灣等地的小吃之一,並
流傳世界其它地方,但各地的製作方
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
豆腐含有必須胺基酸離胺酸(lysine)
,應避免與還原醣共同加熱,以免產
生糖化終產物等致癌物。
起源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
致和赴京趕考,不幸名落孫山,留在北京
經營豆腐舖。一日王致和因累積不少存
貨,打算製作豆腐乳,將豆腐切成小塊,
放入罈中。過幾天打開罈子,發現豆腐變
成青色,而且奇臭無比,不過卻非常好吃
,所以決定將臭豆腐乳當成商品出售[1]。
此臭豆腐乳淵源及型態與現代臭豆腐不
同,現代臭豆腐更相近明代以前成名的
安徽毛豆腐,且據說早期的臭豆腐是由
腐水浸泡入味而得。
台灣臭豆腐
台灣臭豆腐來源自1949年湖南籍的老兵
李名。台灣臭豆腐表面酥脆、裡外通臭,
而且內含很多孔洞。
台灣油炸臭豆腐
台灣、香港或上海常使用油炸的方式食
用。台灣攤販所販賣的臭豆腐,常習慣搭
配酸甜不辣的台式泡菜(或四川泡菜),
舒解臭豆腐的油炸膩感,台灣臭 豆腐味
道較輕。香港的則習慣以甜醬、辣醬、甜